海盛故事---重温鲁北项目“黄席棚”奉献精神(上)
2006年4月,鲁北项目开工,这是公司第一个外埠项目,以杨桂良主任为核心的项目班子代表海盛公司前往鲁北项目进行施工组织建设,缔造了我们现在广为人知的“黄席棚”精神。本期刊发“黄席棚”奉献精神(上)。
公司需要我去,我就去
“公司安排的工作无条件执行。这是信任,也是责任”。杨主任说:在去鲁北项目之前,陌生的环境,环境的艰苦,施工人员众多,成分复杂,这是去鲁北项目之前大家都了解的,然而在鲁北项目班子确定的时候大家都抱着一种态度,公司安排我去,我就去。有困难都克服掉了,身在苦中不谈苦,你藐视困难,困难自然就缩小了。项目初期,没有办公场所,开会要站着开,一开几个小时,工作的地方就是生活的地方,白天伴着风沙,晚上伴着蚊子,屋子里阴冷潮湿,饮用水缺乏,洗脸洗头都用含盐水。繁忙的状况下,半个月都不能洗头。在这样的条件下,项目班子越苦越团结,互相帮助,大家之间特别亲切。白天不管有多苦,晚上的大家伙一块吃点大锅菜,聊聊天,就是舒缓压力的时候,就产生大家相互扶持和帮助的动力。然而,当时生活费补贴仅是每人每天20元。
半夜的故事
一天工作在半夜开始,也结束在半夜。晚上八点半,每天的进度汇报和协调会准时开始了,业主、施工方讨论、汇报两三个小时才能结束,每天都是这样的高强度,每件事都不能延误,十一点,杨主任开始回到项目组布置安排工作。半夜的故事还还常伴随着突发事件,一次,凌晨一点,泵管突然爆裂,现场容不得多想,遇山开路,遇水架桥,连夜组织人员抢修,断裂的地方并不好处理,杨主任头脑中瞬间闪现几个方案,最终采用了焊接的方式,中断一个小时后,泵车又可以开始工作了;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突遇急雨,在混凝土就要损失的情况下,杨主任真正的感觉到“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无助,施工材料浪费是绝对不行的,想来想去只有把这些混凝土浇筑到旁边排水沟才能不浪费。下着雨,民工不愿意干,无奈之下,老党员苑子录师傅主动请缨,留下了一句话:“交给我”,便冒雨两个多小时,把混凝土浇筑完了。这样半夜发生的的故事太多太多。
我代表着海盛公司
那时海盛公司有着非常优质的设备,专业的人员队伍,我们浩浩荡荡的进发,在周边的村民惊奇和艳羡的目光中来到了鲁北项目,我们是第一个来的,是最后一个走的。业主尽管非常严格,但是在施工经验上还是缺乏,在现场遇到棘手问题面前非常倚重杨主任的意见,他用自己的安全上的经验,加强管理,只要是为了做好项目,不管是遇到任何问题,都有着海盛杨桂良主任的身影。这样,在现场,海盛公司变的值得信赖,可以依靠,有发言权。中秋节当天,对施工现场来说是一个普通的日子,然而当地很多人却对中秋节非常看重,杨主任代表大家向业主提建议,让大家过一个中秋节,历来苛刻的业主还是在会议时间上做出了调整,让大家过了一个难忘的中秋节。杨主任说:“在公司领导去看望的时候,那种荣誉感更是不可替代的,做好项目的信心和决心,心中都充满了力量。我的荣耀,就是我创造这一切,荒地上建起了设备,厂房”。在鲁北项目竣工的答谢宴上,在本该欢乐庆祝的时间里,杨主任他们哭了,回想一路走来真的不容易,几个五尺铁汉,泪洒庆功宴,苦,在坚强了整个项目后还是倾泻了出来。
【综合管理部 乔振军】